顯示具有 【希望教育專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希望教育專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只「悅」讀不閱讀 難怪學生沒深度
2011/11/05
去年的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調查顯示,台灣學子「閱讀素養」排名大幅下滑到第23名,落後上海、香港、韓國、新加坡等國家與城市。台灣PISA計畫主持人洪碧霞指出,原因出在台灣學生只是「悅」讀,卻沒有「有效的閱讀」,缺乏深度、重點與策略。
台北市教育局昨天和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合作舉辦閱讀學習論壇,洪碧霞發表PISA資料庫的分析報告指出,台灣學生喜歡閱讀的程度,在全球僅次於上海,但閱讀素養僅排名第23名,原因就是出在沒有「讀到重點,言之有物」。

洪碧霞表示,去年曾到上海觀摩中學生的國語文教學,發現上海的中學,一堂課就教完一長篇選文或文言文,台灣卻要一個星期才教得完。

她認為,台灣的老師教得太多太細,還幫學生畫重點,參考書也都整理好重點,反而讓孩子沒有空間與機會發展自己的閱讀策略。

她指出,上海中學生國文課的節奏快,但上得絲絲入扣,學習量幾乎是台灣學生的三倍。相對之下,台灣的課文都太短。

另外,PISA測驗非常重視學生的表達能力,上海中學生表達能力也比台灣優秀。一方面是因老師鼓勵學生上課多表達,另一方面則是考試引導教學。大陸和香港的升大學考試都考申論題,學生也培養出論述能力。

北市教育局長丁亞雯表示,目前北市國小階段的閱讀做得非常好,但國中還不理想。

她希望國中校長要向國小校長學習如何推動閱讀,尤其在推動12年國教後,國中要致力於閱讀的加深與加廣,就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城邦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周慧婷指出,閱讀能力就是學習力。不過,像她讀小五的兒子因動作慢,每天至少要花3小時寫家庭作業,閱讀時間相對被壓縮。她建議學校,不要出太多作業,讓孩子有機會培養閱讀習慣。
2011/11/03  人本
/ 馮喬蘭
一個媽媽打電話來。聽起來,應該是個老實人吧。怎說呢,媽媽要說老師的不好前,總是要先說:「其實我也不是真得覺得他完全不對啦,不過,就是有點過份了啦。」
原來小六的孩子因為忘了帶國語課本而被老師罰寫,罰寫國語四、五、六課課文各一遍,外加成語解釋五十五遍。小孩從六點四十五分,寫到凌晨四點五十。
「我就越陪越氣,可是我也不敢叫我小孩不要寫,到了十二點,我就去拍照,把小孩寫字跟電視新聞一起拍,一小時拍一次」說起來,媽媽也挺有點「慧根」,可以用這種方法證明小孩半夜還在寫,一直在寫。然而,她是忍著心疼,也不敢叫小孩別寫了的,萬一,隔天去學校,因為這樣,又被罰寫了呢?要是循環下去,有十幾個新聞台也不夠用。

媽媽這種「深層的遠慮」我們完全可以體會。這幾年來,有好多家長向我們申訴罰寫問題。因為考試沒考好罰抄一百遍考卷;因為沒帶課本罰抄課文;因為上課講話罰抄弟子規…… 還有高中家長也來申訴呢,他們遇到的狀況是,考試不到老師訂的成績標準,就要抄寫答錯的題目,而標準多少呢?八十分。
好像禁止體罰之後,罰寫就猛然多了起來(另一個就是罰站)。而如果沒寫完,或又抄錯,通常就繼續加罰寫。很像環保局取締污染,沒改善,就加重處罰。只是,咱們的小孩,是在受教育,而不是……。老師更不是環保局,只負責取締,而總應該還是個要啟發孩子、協助孩子「學會」的教育工作者。
這位媽媽到了凌晨兩點,終於忍不住,一火之下,打手機給老師,老師沒接。又過了一小時,凌晨三點,小孩還在寫,媽媽又撥手機給老師,這回通了,聽到老師睡意濃烈地喂了一聲,媽媽說「老師啊,我的小孩還在寫被罰的功課,啊現在三點了,還沒寫完,這樣還要繼續寫嗎?」電話那頭說:要。於是孩子寫到凌晨四點五十分。
既然孩子也罰寫完了,那麼媽媽為什麼還要打電話給我們呢?「她跟我說要耶,都半夜三點了,她還說要繼續寫耶,當老師的怎麼會這樣?就一直罰寫,什麼都罰寫,都我的小孩在寫,那他在幹嘛」所以,媽媽很想去跟老師談一談,可不可以不要罰寫那麼多,但又擔心談不好,畢竟沒帶課本的是自己孩子。
對於要跟老師溝通罰寫,我們知道會有點難度。因為沒有任何法律規定怎樣的罰寫算是越線。事實上,我們也不贊成教育上的事情什麼都訂得那樣細,尤其關係到,師生互動、班級經營、教學方法、、等等與教師教學自主權相關的事項。所以,跟體罰、輔導課、能力分班這一類法律明定者不同,我們很能直接用法條跟老師談「依法行事」,於是,就得要談「教育」。
到底這樣罰寫,有沒有教育上的意義?是老師盡責,還是老師逃避責任?寫一遍跟寫三五遍,有何差別?抄考卷跟抄課文對於心智有何意義?罰寫沒寫完,還要加重處罰,到底是讓孩子覺得「又被罰了」,拼命完成「老師的要求」,還是可以幫助小孩學會負責?如果是要談教育,就得有細緻的思考,如果只是想要制裁小孩,那麼,凌晨三點,也會叫小孩繼續寫。
我們試著跟媽媽討論,罰寫有無教育意義,譬如沒帶課本到底跟罰抄課文有何關係?是教小孩發展記住帶課本的方法,還是讓小孩害怕罰抄而害怕沒帶課本 (通常罰的效果是,一定會讓人害怕沒帶,但不一定會讓人記住要帶),哪一個比較是教育?沒帶課本有種可能與理由,知道了深層原因,才能真正處理。譬如,如果有小孩是因為對讀書失去樂趣,潛意識裡不想上學,於是沒帶課本出門,那麼,再罰寫,就是繼續讓他不想上學。
不管是因為考不好而罰寫、不守秩序而罰寫、等等,也都可以套用以上的提問討論,仔細研究,意義何在,教育何來。
後來媽媽也試著去跟老師溝通了,她想「至少以後不要讓小孩寫到凌晨四點。」我們問媽媽溝通結果,媽媽頓了一下,「也都還好,可是後來老師問我,不罰寫那要罰什麼?我就不知道怎麼跟他講了。」媽媽當然不知道怎樣講,這個老師該去問的對象,是她的老師,也就是老師的老師,師資培育機構的教授們,到底不罰寫,可以做些什麼?

生活來自於感動

生活來自於感動                     王惠慧2011\09\30
20119月初,天氣還算炎熱的午後,我們正忙著開學的既定步調,一切就是順暢、忙碌著。電話鈴聲突然響起,對方帶有分享、喜悅的心情,很客氣的說: 我們家的東東今年考上雄中耶。

從事教育工作33年的我,這是給我最美好的禮物。原來他是我早期高品質托兒所的學生,自從幼稚園中班至國中一年級,九年來從不間斷,每週一次跟我玩<圖像數學>,直到兩年前,由於<愛上閱讀補習班>草創之初,無法兼顧而作罷。媽媽很清楚,我的圖像數學不配合國小數學進度的,而是建構孩子的數學推理能力、判斷事物的依據,將來一定會用得到的,至於<將來>在何時何處,我也無法說個清楚。

其實建構<圖像數學>是一段冗長的過程,每個孩子都有其差異性,思考方式更是不同,透過學生語言的表達,老師適時了解、介入與建議,由孩子自行建構屬於他自己的鷹架來。因此同事們會很不解的認為,在班級人數已經不多的課堂裡,你不但不求同質性的最大公約數來教學,相反的,你還特意挑出各個學生思考途徑之不同,來分組討論或依其需求做個別指導。其實這樣的教學,在短時間看不出成效,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是成效不彰,教學過程費力又傷神,家長又看不到你的用心經營。

我只知道,為人父母師長者,能為孩子建構一輩子好用、能帶著走的能力,不因外在環境的改變而無法使用的好工具,雖辛苦些總是值得的。因此媽媽常會告訴我: 我們家東東很愛上你的數學喔。因為在這裡不只是學數學沒壓力、而且喜歡數學,更重要的是在這裡還可以學到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和人溝通、講道理的組織、表達能力與生活態度。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教學過程中是有其近期、中期、長期的不同階段性任務,每天任何階段都應並列考量、琢磨與用心,教學自然是問心無愧,每天好眠。這種教學人們都以為不求回報,甚至以為是不食人間煙火、無法具體實現的空中閣樓,其實這是多角經營教學策略,有如釣魚,教學生在不同海邊、水流、天候、節令與外在不同素材,來同時設計多個不同抓魚工具,何時下網、如何觀察、遇到狀況又應怎樣下判斷、又如何微調、何時收網。這種教學不管是教者或學習者,在過程中都富有極高的挑戰性與樂趣。

至於回報,相信是遲早的事。其實我是很貪心的,小小的餌是看不上眼,因為在積極有效的耕耘之下,早晚會有大大的回報,而且將會有延源不絕的大豐收。(感謝關懷台灣協會 前中崙社福中心主任給我與孩子相處的機會。)

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

孩子真的需要“教”

孩子真的需要"教"


孩子的心極其柔軟

但會在成長過程中慢慢變硬變無感

我們的教導會讓他們保持心的柔軟

除了教他們如何愛長輩也要讓他們懂得愛自己

以後就不會隨意做出傷害自己身體的事情來~~


教孩子愛我們‏_不錯的文章哦!

◎朱台翔

一個星期二的早上六點鐘,接到一位朋友的電話。早上六點打電話,一定有重要的事。 她才「喂!」了一聲,就直接說,頭一天晚上,心血來潮,檢查了一下乳房,沒有想到,一摸,就摸到了一個硬塊。

她住在台中,但打算到台北的和信防癌中心檢查,問一下我的看法。

我說:就我對和信的瞭解,他們的病、醫關係做得很好,醫生、護士、工作人員都非常能站在病人的立場提供服務。萬一是腫瘤,這個時候,就是跟時間比賽。所以,我非常欣賞她能這麼明快地做決定。

她掛上電話,就一個人搭車到台北,兩個姊姊在台北等她、陪她。

上午篩檢,下午乳房攝影、超音波掃瞄,發現是實心的,醫生們馬上開會決定,隔天就切片。三天後,看結果,證實是惡性腫瘤,也就是乳癌。隔週的星期三,就動了手術。從發現到動手術,前後,一共八天。

熟識她的人都知道,她非常獨立、很會替旁人著想,總是不願意增加別人的負擔。不要說別的,光是這一次,到台北看病,就可以看出她多麼不想麻煩家人的心情。三個星期之內,一共跑了六次醫院,篩檢、穿刺、被告知是惡性腫瘤,全都是一個人來,一個人面對。

先生照常上班、兒子放暑假在家。還好,她有好幾個姊妹,姊妹們輪流台北、台中地接送。 譬如,有一次,要到醫院,身上還帶著排血水用的引流管,不太能走路。她的安排卻是,先生送她到車站,搭公車,再叫姊姊到台北接她。可是,姊妹們認為不妥,最後是姊姊開車到台中接她,陪她看完病,再由妹妹把她送回台中。之所以這樣安排,是怕一個人,一天之內, 台北、台中連著來回跑兩趟,吃不消。

前面五次,人的情緒起伏最大、最需要人陪伴的時候,他先生只有在她開刀的那一天早上送她來,等開完刀,就先回家了。第六次,是在星期六,算起來,先生是第二次送她到醫院。

我去醫院看她,她一個人在候診室, 我問:「先生呢?」 ; 她說:「我叫他在樓上休息。」我們兩個,就在候診室裡聊天,聊了一陣子,我說:「你要教小孩怎麼樣愛我們、要教他們怎麼樣照顧我們。」

她很敏感的說:「我跟兒子講,如果我需要幫忙 , 我會跟你說。」 我說:「這樣,他是被動的。」 我看看她,接著說:「 在知性學習上,我們很認真地教小孩,從教他叫爸爸媽媽,到ㄅㄆㄇㄈ,我們一遍又一遍地教,很有耐性,也會講究方法。但是,碰到愛人、照顧人的時候,我們反倒不教了。」

「事實上,我們也會等在那裡,期待他們很窩心、很體貼地對待我們。 當人不舒服的時候,也會想:『你難道看不出來嗎?難道還要我教你嗎?』 沒錯,就是要教。教他怎麼樣愛我們,免得他們將來會後悔。教他們怎麼樣照顧我們,否則,我們會陷他們於不義。

更何況, 他現在學會照顧我們,將來,也才更有能力疼他的太太和小孩 。」 「同樣地,先生也要教。像今天,他明明是陪著你來的,你為什麼要叫他在樓上休息?」朋友說:「他已經很累了,我不好意思再增加他的負擔。」我說:「 任何一個健康人,都沒有辦法體會、想像生病的人的痛有多痛。你要給他機會和你一起面對醫生、護士,面對你的病痛。

同樣地,你也要教他怎麼樣愛你、怎麼樣照顧你。免得他將來會後悔。不然,你就會陷他於不義。」 我稍微停了一下,說:「像現在,你就是應該叫他進來陪你一起聽醫生、護士怎麼說。」 她馬上就把先生叫進來,陪在一旁。

趁先生去繳錢的空檔,朋友跟我說:「你說得對,我知道,我會做。」我說:「那我就再多說一點,你能夠毫無保留的和他分享你的喜、怒、哀、樂,包括痛苦與無助,在你最脆弱的時候,讓他知道你需要他的幫助,這才是對他最大的信任,在這個被信任的基礎上,他才可能感受到你對他的、真正的愛。」

隔天一早,朋友就打電話來說,昨天,分別跟兒子、先生談過了。吃晚飯的時候,兒子竟然還會為她夾菜。 先生也打算在她要跑醫院時,請假陪她。最後,她說:「謝謝你的提醒。」

這句話給我的感受很深 ~ 我和我婆婆的感情特好 ~

她在師大附中當媬姆 20年 , 育兒很有經驗 , 當我有孩子時 , 她教我 : 不管孩子拿什麼給你吃 ( 糖果 , 餅干 . 果汁 ...) 即使自己再不喜歡 ( 我不吃零食的 , 所以我都拒絕小朋友 )也要假裝吃一口 , 說很好吃 ~ 謝謝他 ~ 她說 : 孩子的心是純然的善良 , 有好吃的東西會和最親的人分享 . 妳一直拒絕她 , 久之 , 孩子有好吃東西就不會想到妳了 .

養成小朋友凡事想到妳 , 將來長大 . 離開家庭後 , 吃到好吃的 ,或者有什麼新奇口味 , 特色小吃 , 都不忘買妳的份 , 或帶妳去吃 . 說真的 . 我前夫和小姑 , 真的都是這樣的個性 ~

婆婆又接著說 : 當妳生病或是老的走不動時 , 給你再多的錢也沒用 , 錢又不能吃 , 倒不如孩子買一碗麵或一個包子來的受用 ~

兒子 3 歲讀幼幼班 , 有天下課我去學校接他 ~ 兒子坐在門口穿鞋時 , 幼教老師一直問兒子 : 你不是有東西要給媽咪 ??? 拿出來啊 ~ 我納悶著 ..... 然後兒子從口袋拿了一大坨衛生紙出來 ....( 約 3.4 張 ).. 我當場傻眼 .... 衛生紙 ?? 不過當兒子小心的將衛生紙一層一層打開時 , 我差點落淚 .... 裡面包著一根蝦味先 !!!

原來是下午在吃點心時 , 兒子堅持要帶回家給媽咪吃 ~ 老師問他為什麼 ?? 兒子回答不出個所以然來 ..( 年紀小還不太會表達 ) 可能幼教老師也覺得好奇吧 ~ 想要看看兒子的心態到底是什麼 , 才會一直督促兒子當場拿給我 ~ 我當然給兒子面子啊 ~一口就把蝦味先吃下去 , 雖然已經發軟了 . 雖然只有一根 ... 真的好難吃 .... >.< " 我還是謝謝兒子 , 告訴他 , 真的好好吃哦 ~! 不是說吃很重要 , 重要的是那份替人著想的心 ~ 現在兒子在吃東西時 , 都不忘來餵我一口 ~然後問我 : 好不好吃 ?? or 好不好喝 ?? 我一定會點點頭 !!

洞口的原始人

                                                  洞口的原始人                              文/洪蘭
我很擔心台灣現在這個趨勢,過去大學生在閒談中,如果別人知道而自 己不知道會覺得慚愧,覺得自己知識太少了,水準太不夠了 ,現在不同了,不知道也不引為恥,反而覺得沒有必要知道,知識一斤值多少?怎麼樣?
一個朋友回國講學,說起有一天接到他母校系所辦公室的助教打來的電 話,告知某某教授要出國開會,師母擔心教授年紀大轉機不方便想找學生幫忙照顧一下,她從校友通訊錄中查到他在加州,問他可否幫忙接機 ,他覺得義不容辭,就滿口答應下來,請助教小姐把行程傳真過來以便 安排。
想不到一看行程,他傻眼了,他住舊金山,教授在洛杉磯轉機 ,中間隔著五百英里,這怎麼接機?他再打電話去系裡 ,問助教知不知道舊金山與洛杉磯隔著很遠?
助教反問道:不是都在加州嗎?他一時氣結,答不上話來。他說不敢要求那位小姐知道加州很長 ,從南到北得開上兩天兩夜的車子,但是舊金山與洛杉磯都是中國人很 多的大城,有許多自己的同胞住在那裡,並不是毫不相干的外國城巿,不應該這麼離譜。
我聽了想起天下雜誌去年年底「台灣人的國際觀」的調查,許多人都只知道台灣本土,對外面的事情一概不知,也不關心,更不認為自己不知道有什麼羞恥,這種態度令我很憂心 ,因為不了解會產生偏見,世界上許多悲劇的發生都是由於無知和偏見,有了解才會產生同情,有同情才會有包容,無知會造成冷漠,冷漠會自絕於人。
無獨有偶,有一位經商的朋友也告訴我,他的女秘書請產假,代班的小姐替他訂去美國聖地牙哥的機票時,竟然訂到智利的聖地牙哥 去了,那位小姐顯然不知道這兩個聖地牙哥有什麼不同,也不知道一個在北美洲,一個在南美洲, 更不會去推想公司的業務在北美洲,不應該是南美的聖地牙哥。
他責怪我們教書的沒有把學生教好,「沒有遠見,沒有世界觀也還罷了 ,」他氣憤的說「還不會推想,不會思考, 只會強辯,說你沒有告訴我是哪一個聖地牙哥!」
這兩件事都是小事,但是點出台灣目前教育的危機,幾十年來考試掛帥的結果是培養出一批只關心自己,不關心世界,目光如豆的年輕人, 凡是不考的都不必念,更不必知道,反正在國內生活也用不到外面世界 的知識,光是島內自己的八卦都應接不暇了。
大部分人不關心台灣島外的事,連金門、馬祖自己的領土都被忽略 :官員在說話時常把他們忘記,教育部在制定母語時就把馬祖的福州話 給忘了。外面不論發生什麼事,報紙永遠只有一版的版面在報導 ,幾張圖片一登,剩下的文字空間有限,所以現年輕人除了切身有關的 時尚流行之外, 其餘國外大事連正眼都不瞄一下。
前幾天我們大樓住進來了一位瑞士的訪問學生,與他交談之下,發現他對任何題目都幾乎可以侃侃而談,知識很豐富,我問他怎麼懂得這麼多,他說瑞士一直是歐洲會議的中心,國際很多會議都在瑞士舉行,因此,他們從小就從報紙上讀到這些會議的主題:非洲飢饉、南非種族隔離 、南美熱帶雨林的砍伐及中國人權的問題, 他們老師也時常帶他們去看這些國際開會的情形,要他們聽正反兩方的 意見,他們每學期都得寫一篇與國際問題有關的申論文,他雖然才高中,但是他的世界知識遠超過我們的大學生,令我感慨。
現在很多人振振有詞的說: 本土優先,先台灣後天下,這固然沒有錯,但本土優先只是個順序 ,不應該因此而加重本土考試內容的比重,不考外國史地,使我們學生連雅典這個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在那裡都不知道。 我們是生活在世界之中,並不是我們就是全世界, 當我們對外面的情勢一概不知時,我們會誤判會夜郎自大。
我曾經看過一個寓言:有一個洞裡的原始人都是背對著洞口坐,當太陽出來照在經過洞口的動物身上時,牠們所投射出來的影子變得 比實物還大,原始人嚇壞了,更往洞裡擠,更不敢看洞外 ,更互相告誡洞外的可怕。最後,有一個原始人大膽的面朝外偷看一下 ,發現洞外春光明媚、鳥語花香,那些可怕的動物不過是被影子放大的 貓狗兔子而已,如果他們選擇面朝外坐,他們就不會被自己嚇到,因為他們永遠背對著世界就不知道世界發生了什麼事,他們的愚昧無知使他們把世界排除在他們生活之外,不久世界也把他們 排除在世界之外,他們就像透明人一樣,不存在了。
我很擔心台灣現在這個趨勢,過去大學生在閒談中,如果別人知道而自 己不知道會覺得慚愧,覺得自己知識太少了,水準太不夠了 ,現在不同了,不知道也不引為恥,反而覺得沒有必要知道,知識一斤值多少?怎麼樣?老子就是大字不識幾個,還不是照樣當上 立法委員?草根性才是當紅炸子雞,說話越粗俗,上的報紙越多,飽學之士不再受尊重,年輕人崇拜的是敢罵敢脫的人。加上現在高中課本對古文部份的減少,孩子古文看不懂了,沒有辦法去接受古人的智慧,文化的傳承斷了,我覺得這是非常可惜之事,讀歷史不只是以古鑑今 ,它主要還是品格的薰陶,讓我們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留芳萬古,什麼樣的又是遺臭萬年,缺少了這些楷模,就演變成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我很擔心現在大家都不願意去正視台灣的競爭力,只用拖的去敷衍 ,一旦拖到台灣沒有了,一切的意識型態、族群對立也就沒有了,大家同歸於盡。「孫子兵法」三千年前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如今不知彼,也不知自己有多少斤兩,我們國家的前途究竟在那裡呢?

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蘋果樹

蘋果樹
  從前有一棵樹,她好愛一個小男孩。每天男孩都會跑來,收集她的葉子,把葉子編成皇冠,伴起森林裡的國王。男孩會爬上樹幹,抓著樹枝盪起鞦韆,吃吃蘋果。他們會一起玩抓迷藏,玩累了,男孩就在他的樹蔭下睡著。男孩好愛這棵樹,好愛喔!樹好快樂!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男孩長大了,樹常常好孤單。
有一天男孩來到樹下,樹說:「來啊,孩子,來,爬上我的樹幹,抓著我的樹枝盪鞦韆,吃吃頻果,在我的樹蔭下玩耍,快快樂樂的。」
「我不是小孩子了,我不要爬樹和玩耍。」男孩說,「我要買東西來玩,我要錢。妳可以給我一些錢嗎?」
「真抱歉,」樹說,「我沒有錢。我只有樹葉和頻果。孩子,拿我的頻果到城裡去賣。這樣,你就會有錢,你就會快樂了。」
於是男孩爬到樹上,摘下她的頻果,把頻果通通帶走了。
樹好快樂。
男孩好久沒有再來……樹好傷心。
有一天,男孩回來了,樹高興地發抖,她說:「來啊,孩子,爬上我的樹幹,抓著我的樹枝盪鞦韆,快快樂樂的。」
「我太忙了,沒時間爬樹。」男孩說,「我想要一間房子保暖,我想要妻子和小孩,所以我需要房子,你能給我一間房子嗎?」
「我沒有房子,」樹說,「森林就是我的房子,不過你可以砍下我的樹枝去蓋房子,這樣你就會快樂了。」
於是男孩砍下了她的樹枝,把樹枝帶走去蓋房子。
樹好快樂,可是男孩好久都沒有再來,所以當男孩再回來時,樹好快樂,快樂得幾乎說不出話來。
「來啊,孩子,」她輕輕地說,「過來,來玩啊!」
「我又老又傷心,玩不動了。」男孩說,「我想要一條船,可以帶我離開這裡,妳可以給我一艘船嗎?」
「砍下我的樹幹去造船吧!這樣你就可以遠航,你就會快樂。」樹說。
於是男孩砍下她的樹幹造了條船,坐船走了。
樹好快樂,但不是真的。過了好久好久,那男孩又再回來了。
「我很抱歉,孩子,」樹說,「我已經沒有東西可以給你了,我的頻果沒了。」
「我的牙齒也咬不動頻果了。」男孩說。
「我的樹枝沒了,你不能在上面盪鞦韆。」
「我太老了,沒有辦法在樹枝上盪鞦韆。」
「我的樹幹沒了,你不能爬。」
「我太累了,爬不動的。」
「我真希望我能給你什麼,可是我什麼也沒了。我只剩下一塊老樹幹。我很抱歉……。」
「我現在要的不多,」男孩說,「只要一個安靜可以休息的地方。我好累好累。」
「好啊!」樹一邊說,一邊努力挺直身子,「正好啊,老樹根是最適合做下來休息的。來啊,孩子,坐下來,坐下來休息。」
男孩坐了下來,樹好快樂……。
知足惜福 時時感恩
那棵樹,就好像我們的爸爸、媽媽,我們就好像那個小男孩,小時候,我們總是圍繞在爸爸、媽媽的周圍玩耍,漸漸地長大後,會離開父母的身邊,而且不常回來。而且,每次回來,就是不快樂的時候,不然就是有什麼需要的時候。而父母都會把他們身上最好的、最符合我們需要的東西交給我們,這時我們總是拿了東西,轉身就走,留下渴望我們留在他們身旁的父母,凝視著漸小的背影。
雖然如此,他們在心中,卻是不斷地說著「希望他會快樂,祝福他一路上順利、平安。」當我們累時,他們就伸出雙手懷抱著我們,讓我們安穩地在他們的懷中休息,不受吵鬧。我們對他們予取予求,不但如此,而且還都「美夢成真」。但是他們卻都無怨無悔,而且不求回報。
    他們有這樣子的義務對我們嗎?沒有。
     那又為了什麼使他們這樣做?只因為愛!我想只有愛的力量才那麼大。而我們摸摸自己的心,我們是以什麼樣的「愛」去回饋給他們呢?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動不動發脾氣?把在外受到的委屈都發洩在他們身上?當他們孤單的時候我們在哪裡?當他們需要我們時候我們在哪裡?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故事,也是一個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阿嬤說不能花......

阿嬤說不能花......
六年前,我同低年級老師,帶小朋友到潮州「假期樂園」校外教學。
活動結束前,孩子們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說說笑笑,準備要搭車返校。
我走近小朋友,分享著他們的喜樂。
和小朋友的對話中,知道他們都帶了一百元到二百元不等的零用錢,
買了吃的或喝的,也買了自己喜歡的小紀念品。
小朋友很好客,從背包裡拿出他們帶來的點心要請我,就在這個時間,我發現人群外的一個小女生,靜靜的站在那裡,用木然的表情看著我,我停住了與這群孩子的對話,走近那孩子。
我問她:「今天好玩嗎?」
她露出笑容對我點點頭。
我接著問:「你買了什麼東西?」
「校長,我沒買。」
我再問她:「爸、媽有錢給妳嗎?」
「我爸爸死了。」
「媽媽呢?」
「媽媽走了。」
我重重的呼了一口氣,
心想:「天呀,我怎麼會在這個時候問孩子這些事?」
我彎下腰輕聲的告訴孩子:「校長請妳喝杯飲料好嗎?」
她回應我說:「我有七十塊錢。」
「那妳今天花了多少錢?」
「校長,我沒有花。」
我心裡面納悶著:一個八歲的小朋友身上帶了錢,一整天看同學買這、吃那,她居然說她沒花錢,這怎麼可能!
我問孩子:「妳今天帶的錢是誰給妳的?」
「是阿嬤給我的。」
「那阿嬤給的錢呢?」
她一聲不響,卸下她的小背包,伸手到背包最底下拿出那七十塊錢。
我以吃驚又難以置信的口吻誇獎她說:「哇!妳真乖,妳真的都沒花錢。」
小女孩低著頭、小聲的告訴我:「
阿嬤說不能花......
當這y話聽進我的耳朵的同時,我不僅眼紅、鼻酸,心裡真是難過極了。
我牽著她的小手:「來,和校長到那邊,校長口好渴,我想去買杯飲料。」
一路上,雖然沒幾步路,心裡卻是那麼沉重。
孩子那句阿嬤說不能花一直迴盪著、觸動著我的心。
一個八歲大的小孩,謹記著出發前阿嬤的叮嚀,她真的那麼懂事。
而阿嬤有那麼有心,拿了零用錢給孫女,為的是不讓孩子看到同學有錢,而她沒有。
阿嬤的用心是那樣令人感動,只是對這孩子來說也實在太難為了!
不知不覺已走到了賣冷飲的攤位。
我停下腳步,拿出五十元鈔票遞給孩子,
我說:「校長不渴,妳自己想喝什麼,去買一杯飲料。」
小女孩說:「一杯?」
「是一杯,校長不渴。」
看著她買飲料高興的模樣,
我內心吶喊著:「孩子的媽,這個時候妳在哪?」
她買了一杯可樂,手上握著找回的三十元,舉得高高的說:「校長,找的錢。」
我收下了錢,孩子深深的向我一鞠躬:「校長,謝謝。」
看著她既不好意思又雀躍的表情,當時的我已淚成行。 

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

【希望教育專欄】洪蘭:別叫孩子圓你的夢

有位媽媽把孩子打得遍體鱗傷,警察來到時她振振有詞地說,是因為「恨鐵不成鋼」才會把孩子打成這個樣子。我看到這則新聞非常恐懼,這個觀念很錯,孩子一定要先是鐵,打了才會成鋼,如果根本不是鐵,打死了也不會成鋼。父母不能不論孩子本質是什麼,就一味要求他和別人一樣,更不能因孩子的表現不如自己預期而去痛打孩子。

時候未到 要求太多變成壓力

孩子開竅的早晚有基因上的關係,如果父母小時候就是學習比較慢,那麼現在孩子學得慢可能是他成熟得晚的關係,不是他的錯。成熟晚並不代表笨,只表示時候未到,當他成熟後可以和別人做得一樣好。

「成熟」這個觀念非常重要,它是「水到渠成」,時間到了、發育好了,孩子自然會做,在成熟之前要求他是強人所難,任何事情超越孩子的能力就是壓力。太多的壓力孩子會恐懼而逃避,學習的效果反而不好。每個人大腦成熟的時間和快慢是不一樣的,很多大器是晚成的。同卵雙胞胎的大腦造影圖片也顯示雖然來自同一個家庭,但是在做同一件事情時,大腦活化的區域仍然不同,因為他們後天的經驗不同。因此,父母不能拿孩子跟別人比,他的基因跟別人不同,後天的環境也不同,這樣比不公平,只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該鼓勵他,孩子只能跟自己比。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有一首非常好的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自己的孩子。
他們透過你來到這個世界,他們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不能給他們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提供他們身體的住屋,卻不能替他們的靈魂找房子,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那是你即使在夢中也無法到達的地方。
你可以努力像他們一樣,但是千萬不要使他們像你一樣,
因為生命是無法逆轉的,更不能被昨日的你所耽擱。

任何事情不論多微小,只要超過孩子的能力就是壓力,過長、過大的壓力會殺死海馬迴的細胞,使孩子的記憶衰退。不要叫孩子圓你的夢,因為那是你的,不是他的,更不要常說「你讓我很失望」,這種話只會使孩子放棄自己。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當一隻狗怎麼做都不能改變環境時,牠會放棄嘗試,到後來環境改變了,牠有機會可以翻身時,牠也不會去做,因為牠已經習慣牠的悲慘了。

別輕言失望 別讓孩子放棄自己
「先前的經驗會決定後來的行為」,這是我們最害怕的地方,看到現在小學生也要上大夜班就深覺台灣家長的觀念一定要改,如果我們百分之七十五的國小三、四年級學生放學後不是回家,而是去補習班,就難怪最近的調查發現國中以上的人,五個有一個曾經想過自殺。紀伯倫的話是對的,孩子透過我們來到人間,但是他們不是我們的化身,不要因昨日我們的觀念去限制明日他的發展。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原文刊登於20091111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