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生活來自於感動

生活來自於感動                     王惠慧2011\09\30
20119月初,天氣還算炎熱的午後,我們正忙著開學的既定步調,一切就是順暢、忙碌著。電話鈴聲突然響起,對方帶有分享、喜悅的心情,很客氣的說: 我們家的東東今年考上雄中耶。

從事教育工作33年的我,這是給我最美好的禮物。原來他是我早期高品質托兒所的學生,自從幼稚園中班至國中一年級,九年來從不間斷,每週一次跟我玩<圖像數學>,直到兩年前,由於<愛上閱讀補習班>草創之初,無法兼顧而作罷。媽媽很清楚,我的圖像數學不配合國小數學進度的,而是建構孩子的數學推理能力、判斷事物的依據,將來一定會用得到的,至於<將來>在何時何處,我也無法說個清楚。

其實建構<圖像數學>是一段冗長的過程,每個孩子都有其差異性,思考方式更是不同,透過學生語言的表達,老師適時了解、介入與建議,由孩子自行建構屬於他自己的鷹架來。因此同事們會很不解的認為,在班級人數已經不多的課堂裡,你不但不求同質性的最大公約數來教學,相反的,你還特意挑出各個學生思考途徑之不同,來分組討論或依其需求做個別指導。其實這樣的教學,在短時間看不出成效,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是成效不彰,教學過程費力又傷神,家長又看不到你的用心經營。

我只知道,為人父母師長者,能為孩子建構一輩子好用、能帶著走的能力,不因外在環境的改變而無法使用的好工具,雖辛苦些總是值得的。因此媽媽常會告訴我: 我們家東東很愛上你的數學喔。因為在這裡不只是學數學沒壓力、而且喜歡數學,更重要的是在這裡還可以學到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和人溝通、講道理的組織、表達能力與生活態度。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教學過程中是有其近期、中期、長期的不同階段性任務,每天任何階段都應並列考量、琢磨與用心,教學自然是問心無愧,每天好眠。這種教學人們都以為不求回報,甚至以為是不食人間煙火、無法具體實現的空中閣樓,其實這是多角經營教學策略,有如釣魚,教學生在不同海邊、水流、天候、節令與外在不同素材,來同時設計多個不同抓魚工具,何時下網、如何觀察、遇到狀況又應怎樣下判斷、又如何微調、何時收網。這種教學不管是教者或學習者,在過程中都富有極高的挑戰性與樂趣。

至於回報,相信是遲早的事。其實我是很貪心的,小小的餌是看不上眼,因為在積極有效的耕耘之下,早晚會有大大的回報,而且將會有延源不絕的大豐收。(感謝關懷台灣協會 前中崙社福中心主任給我與孩子相處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