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三兄弟參與觀察日記

三兄弟
  2013. 01. 03 參與觀察日記
                                                                                             
三兄弟是我對「愛上閱讀」六年級自學班三位大男生的稱呼。開學之初,在我慫恿之下,他們決定稱兄道弟,還列出排行順序,只差沒有像劉備、張飛、關羽桃園三結義的正規儀式罷了!老大在三年前就開始自學,只是本來獨自一人在一樓,因為規劃成一間特別教室,所以才到二樓來。目前總共只有四位自學(一位是偶爾才到的女生),還要另闢一間教室開燈開冷氣實在有點浪費,索性把四人安插在A安親教室的一旁,空間其實還算寬敞。

    轉眼間已到年底了,幾次寒流南下,早就不再使用冷氣。當初是共吹冷氣而到A教室,如今不需吹冷氣了,B教室共有四張長桌,四人各據一張且各據一方,擁有更大空間,更舒適,應該更容易專心,因此聖誕過後,建議三兄弟到B教室去自學。三兄弟雖各有不同性格,但大體都有溫順、善良、乖巧、學習被動、私下愛聊天的特質。經惠慧老師的建議,他們二話不說,三兩下就到隔壁教室寫起功課。

    看似乖巧懂事的三兄弟,少了A教室老師的叮嚀,卻常聽到不只隔壁老師的告狀,連五年級、四年級的弟妹們都表示惠慧老師在與不在時,大哥哥們「差很大」。我是相信孩子永遠有善念的,沒有讓我親眼目睹,就是在「給機會」,所以我是不會怪罪孩子的。只是苦口婆心的一再提醒:「教室內要坐姿端正,專心學習,想聊天講講話可以,但必須離開座位至通道旁擺放課外讀物的長廊去講,分享完畢後要立即回到B教室專心寫功課,主動寫評量,自行批閱。」

       一天下午4:30大約是放學回來安頓就緒,吃了點心回到教室,正是鴉雀無聲各自忙著寫 功課的時刻。三兄弟卻擠在大哥的位置上,鐵定又是愛聊天,終於被我逮到。我糾正的口吻說:「聊天可以,但場所不對呀!去長廊上聊天。」兄弟們看到我的出現,立即想回到自己座位上「假裝」認真的樣子,在我「堅持」的語氣,聽命不如從命的屈就下,乖乖的聊天去了。

     我在二樓的角色是幫自學孩子解決功課上的疑難,並來回穿梭在AC教室,協調同事間教學默契,以及裝備我喜歡的數學新知。一晃眼,十來分鐘過了,三兄弟還在聊天。趨前一看才知道原來他們在玩大哥帶來的「快譯通」遊戲機,根本不是聊聊天、查英文生字而已。這下不叫停可不會自動停止的。我立即叫二哥回座位,趕三哥去A教室(有點處罰的意味)讓大哥覺得無趣而收起來,沒多久他就上美語課了。

    六年級的數學題型變化大難度也高,一開學我們就有一不成文的規定:每天先做數學,不懂的先問,若因為花太多時間處理不懂的數學題而耽誤其他學科的話,沒關係自動帶回家完成。我繼續忙碌穿梭在教室間,二哥已經充分利用時間提問不少數學題。由於每個孩子的進班時間點有別,天生理解能力不同,數學程度也不一樣,因此問問題的方式也迥異。

以二哥為例,因為升上六年級才認識「愛上閱讀」,過去安親班的指導方式只要求記憶與計算能力,因此完全無法下判斷,評量卷上的每一題幾乎都要問個38次才能夠完成,常常自以為已經寫對的,還是有所誤差,因此現階段學習數學的過程是相當緩慢的,但能紮紮實實的學習,只要孩子願意一步一腳印,家長能理解「愛上閱讀」的用心並且全力支持,不懂的題目知道要如何積極提問與深入討論,大方向對了,我們只有與孩子共進退,加上「長時間」的耕耘一定會有成效的,只是時間上真的有點吃緊了…

    指導學生學習數學沒有捷徑、更沒有特效藥,很多名師很會整理題型、分析公式、認真傳授,期待學生學得緊湊有效率,因此學生根本不會整理、思考與分析,只會套用老師整理出各類的題型,帶入公式的「動作」,殊不知圖示、分析、判斷、邏輯推理、組合與分解、圖像數學才是學習數學的目的,學生才可能會慢慢的運用在生活對話、討論、思辨與主動思考,長大後工作職場上的判斷,以及人生可能遇到的困境中,擁有勇於突破重圍的毅力與契機。

    進班己經近四個月,回想九月初剛進班時的二哥:從不敢開口問、擔心同一題問太多次、擔心老師會因此而生氣…而我卻一路摸索:根本搞不清楚二哥的程度,每每解題中問他懂不懂,二哥都很善良的點點頭,卻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發現,我們根本是雞同鴨講。

    數學是最容易區辨認知的懂與不懂的分界。我並不會因此想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我只是著急:我要何時才能真正摸清楚這孩子數學程度的位階而不要一直浪費時間在誤判與架空上。一次次的放下數學程度與我的身段,卻又一次次的被發現必須要放更低些。這些歷程與誠意相信二哥感受到:老師是說話算話的,同一題目一問再問,真的老師不會生氣;同一題型一問再問,真的老師的態度是積極鼓勵我的。因此這四個月來,我們用行動來彼此了解、培養信任與默契。


    話說回來,三哥回到A教室原本的座位上,習慣運用自己的脈動輕鬆的寫著國語功課,我則來回穿梭在各教室間,並期待他的發問,時間一分一秒很快半小時過去了,他卻一點感覺都沒有。成績太優秀的盲點是沒有危機意識,心想:我這樣就第一名了,又有什麼不好?因此缺乏修正生活的必要性,也沒有微調的動機需求,什麼事聽聽就好了,只要顧好成績其他都是其次,不!其他周遭的大人小孩更要對我客氣一番、禮遇且自動加分,這是應該的。這不僅是三哥的心態,而且是普遍第一名的心聲。

    每天提問五題資優數學的要求早已調降成兩題,卻天天要我開口提醒、要求、嘮叨、最後通碟(不問不准回家),才勉為其難的提問,更常在我忙碌中被父母接回家去了,然而三哥不問則已,其所提問的題目都是難度超高、極有代表性的經典題。

   我忍不住開口:「今天六年級自學都在B教室,你為什麼在A教室?」
這不是剛剛你叫我到這兒寫功課的嗎?怎麼反而問起我來呢?保險的回答:「不知道」
  「你不覺得兄弟們都在B教室,唯獨你被趕到A教室的角落來,有不妥嗎?」
   答道:「沒有」
   哈哈…不要以為不知道、沒有,就可以打發我了,這種回應是在學校不想惹事的好方法,這招對「愛上閱讀」可就沒什麼免疫力喔。我心想:既然沒有達到處罰的意味,那搬回去算了。
於是我說:「既然你說沒有,那搬回去好了。」

三哥臉上沒有任何表情的看了我一眼,立即打包起來。
我驚訝的問:「我叫你們從B教室去長廊上,再從長廊要求你來A教室,現在又下令你回到B教室,你不覺不舒服嗎?」
答道:「不會。」還很疑惑的望著我。
「幾乎不到一個鐘頭,叫你東搬西搬,你又不是東西。」
此時三哥心裡盤算:惠慧老師到底心裡在想什麼,直說我照辦就好了,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快說呀!三哥只好一言不發,直楞在那裡。
「那麼我五分鐘後叫你搬回來,再三分鐘後叫你搬回去,再一分鐘….好嗎?」
三哥更疑惑了,不敢表示任何動作,只會僵在那兒,一動也不動。因為成績第一名的孩子「不提問」是優良品德之一呀!

我發覺到自己有點激動,我收拾稍嫌誇張的肢體,上身微傾、手肘靠在三哥的桌面上,自然身體往前傾斜些,降低聲量問:「你知不知道現在應該要做什麼?」
三哥無知的雙眼望著我,清純的搖搖頭。
我用教的口吻:「你要問,我又不是「東西」說搬就搬,你把我當什麼?」
這話有點言重,師生位階不同,對第一名的孩子極懂得倫理分寸,絕不可能像巴哥鳥一樣重述來便宜行事的。此時最好的回應就是不回應。

二個僵在那兒總不是辦法,那老兄以為這樣就可以混過去,或是想:惠慧老師你真囉嗦,下命令可不可以動作快一點,要唸快唸、要罵快罵,好多功課等著我呀!自然頭一低、重拾起筆來,打算開始寫功課了。
我瞧見三哥的心思尚未到達我期待的頻率,而且想要就此打住,想把我打發走,真不知惠慧老師不處理則已,一處理就很麻煩了喔。

我又主動燃起戰火:「站起來,眼睛看著我。」
唉唷!要電就讓你電個過癮,反正你能拿我怎麼樣,何況對待第一名一向是重重拿起輕輕放下,而且總會在禮遇中結束的。
   我清清嗓子說:「東西收一收,搬回B教室去。」
立即趨前一個箭步,轉身與三哥同向併肩而立,並以他的立場及口吻、疑惑委屈的問:
「惠慧老師,你剛不才叫我從B教室搬來而已嗎?」
轉身又回到面對面,以惠慧老師的角色回答。
「是呀!這幾天寒流來襲,擔心你的過敏體質,回到A教室比較溫暖。」
立即與三哥同向併肩而立、又轉身回到面對面…,如此來來回回一人獨擔兩角色。

對話約略紀要如下:
「但是為什麼叫我又搬回去?」
其實我是生氣三兄弟未依自學規定,不積極主動,人前人後不一樣,我只不過拿三哥開鍘。
「因為三兄弟本來就應該在一起,為何唯獨把你分開,B教室空氣流通,又不是朝北的邊間教室,冷風是不會直接灌入。」

我稍停片刻,希望三哥有充裕的時間釐清我的用心。
三哥很淡定,聰明的他需要小心回應,所以還在思索中。何況在A教室安靜趕作業的五年級生都有感受到我們之間的對話,我的背後就是他們寫功課的位置,我擔心這場景的干擾會影響三哥的思緒,立即把我們兩人的位置對調,讓三哥只看到我和牆壁。

 接著又脫稿演出:
「我觀察你在A教室不知道該先要做什麼?」
   「在那一間教室並不會影響或就會懂得先讀哪一科呀!」
   「但我真的等了半個多小時,就是等不到。是否就是在A教室的關係?」
   「那麼,老師你到底希望我在那裡寫功課?」
   「只要知道在什麼時間點做應該要做的事、做對的事,在那裡寫都ok啊!」
   
   三哥不再楞楞的望著我,頭一低,開始有所行動似的。
   我問:「你知道要怎麼做了嗎?」
   他很肯定的點點頭,所以我就離開了。

不久,三哥主動搬回到B教室,一發現我經過立即叫住我提問數學。更重要的是,它已經把需要討論的題型找出來,放在一旁,並繼續寫著國語功課,等待我的出現。

分享與結語
把功課完成是作為學生應該扮演的基本角色,是必然的結果,然而只是在應付學校老師批閱。
(學習到應付)
如何把功課完成是過程,它總是每天夾雜著父母的嘮叨、安親老師的嘀咕。
(學習到主動)
   把功課內容真正弄清楚,是每天不懂卻一直在裝懂的事。
   (學習到探求真理的態度)
   知道在什麼時刻、什麼地點做什麼功課,是學習過程中需額外體驗的分寸。
  (學習到思考對話與行動)
 
 每天的生活就是不一樣,加上必須要完成的功課,交織在一起的拿捏,每個個體都在思索面對的策略,主動出擊,這才是成長中孩子應學習的生活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